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
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并且他很有能力。刘基认为杨宪是有丞相的才能的,只是他没有丞相的器量。杨宪是检校一员的事情对于国初功臣们来说也不是秘密,要做一个好的情报人员,必然有很强的观察力,锱铢必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但似乎不必须要有器量,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似乎才是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杨宪也的确具备这样的素质。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就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名义上作为属官随行辅佐。临出发前,朱元璋告诫杨宪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不光是李文忠的属官,他更是朱元璋不放心外甥掌管军务而派出的检校。果然,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那时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了朱元璋的地盘,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却始终不大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
李文忠呆在浙东时间并不长,杨宪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李文忠手下-的动向,并一一向朱元璋汇报,他可称得上是个合格的情报人员。因此,在明朝建国后杨宪被任命为检校组织的负责人也是很有可能的,若是搁在明朝中后期,说不定他也是个飞扬跋扈的锦衣卫大员了。
或许在朱元璋眼里,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杨宪,正可以成为他安插在中书省的一枚有用的好钉子。然而杨宪太让朱元璋失望了——他一进入中书省,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以前杨宪做检校工作,向朱元璋报告某人某事还都有凭有据,但可能是兄弟杨希圣被罢黜的事情对他的打击太大,他面对李善长表面上不得不恭恭敬敬,私下里却一直想扳倒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杨宪多次向朱元璋进言说:“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李善长是何等人物?在朱元璋心里,十个百个杨宪也抵不上一个李善长,杨宪这样冒进,终于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期待。
死亡原因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
史书上对杨宪之死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他消失得很蹊跷,其中内幕几百年后仍然不为人所知。
杨宪怎么死的
杨宪在明朝的历史中可能也就是一个小人物。所以《明史》里面并没有给杨宪单独作传,他的那些事一般都是从别人的传记中看到的,不过因为是别人的传记,里面关于杨宪的记载并不会详细。对于杨宪的死这件事一般是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淮西派(杨宪是浙东集团的)的李善长还有胡惟庸去向皇帝告状,说是因为杨宪的教唆才让侍御史刘炳去陷害了原来的左丞汪广洋。这使得朱元璋很不满,就杀了杨宪。
还有一种说法是浙西派的刘伯温,他和朱元璋说了杨宪的那些不光彩的事,让朱元璋下了决心。除去了杨宪。
这两种说法都没有提到杨宪是犯了什么事被杀的,只是因为派别不同,就被各种弹劾。不过这也是和杨宪自身的情况有关。他在政治场上太过于锋芒毕露,还有就是他是出生与情报人员,这让他同时被两种主流的派别政治势力排挤。这就是杨宪的“人不和”。
还有一点是“天不利”。因为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不是在洪武20年以后那个为了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利将和他开国的那些功臣一个一个杀死的朱元璋。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是需要去照顾到各位开国功臣的情绪的。
所以杨宪就这样死了,他死了,政治上的两个派别都会满意,这样那些领导者这两个派别的元勋们也会开心,所以不管杨宪是个什么样的罪名,他只是需要去死罢了。所以说杨宪的罪名很大可能是莫须有的。